技术文章更多>>
- 流化床造粒在包衣、掩味、缓控释中的应用
- 点击次数:9 更新时间:2025-10-13
- 药物制剂技术的进步不仅关乎疗效,更直接影响患者用药体验,而流化床造粒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精密工艺之一。在现代药物制剂领域,它通过流态化原理和喷雾系统,将制粒、包衣和干燥工序集成于一体。该技术通过气流作用使物料处于悬浮状态,从而实现均匀混合、高效传热传质,为药物制剂提供了多种功能性的解决方案。01流化床技术基础:原理与类型流化床造粒技术核心在于通过气流作用使物料颗粒处于流化状态,实现均匀混合、传热传质。当气流以适当速度通过物料层时,颗粒被吹起并悬浮,形成类似沸腾液体的状态,称为“流态化”。根据喷雾方式的不同,流化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顶喷、底喷和切线喷。顶喷装置将喷嘴置于物料层上方,粘合剂或包衣液向下喷洒,适用于多孔颗粒制备。底喷则将喷嘴设置在气流分布板中心处的导流筒内,流化颗粒在导流筒内接受粘合剂或包衣溶液,是常用的微丸包衣方式,包衣效率高,微丸不易粘连。切线喷利用转盘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获得高强度的混合作用,生产的颗粒堆密度较高,硬度较大,不易破碎,且接近球形,是制备微丸的常用方法。除了这三种基本类型,还有旋流流化床,它采用叶片式结构的流化床,并使叶片呈一定斜度,让气流从叶片的间隙通过,形成环流状的强大气流,使物料呈旋涡状似的有序运动。02包衣应用:改善药物稳定性与外观流化床包衣技术在药物制剂中应用广泛,包括薄膜包衣、肠溶包衣和防潮包衣等。通过精确控制工艺参数,可以在颗粒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衣膜,显著提升药物稳定性。在包衣过程中,安装在侧壁的气动喷嘴将包衣液喷入呈旋涡状的物料层,从而获得连续均匀的衣膜。这种技术广泛用于粉体制粒和粉体、颗粒、丸的薄膜、肠溶、缓控释包衣。流化床包衣不仅能够改善药物的外观,还能实现多种功能性目的,如防潮、防水、着色、隔热、隔离等。对于易受湿度影响的药物,流化床防潮包衣能显著延长药品有效期;而对于需要特定识别的药物,着色包衣则提高了用药安全性。03掩味技术: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药物苦味及其他不良口感是儿科、老年用药中常见的问题,直接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流化床包衣技术通过在药物颗粒表面形成掩味膜,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口感测评结果显示,这种掩味颗粒较好地掩盖了药物苦味,而固体分散体的掩味效果较差。04缓控释制剂:精确控制药物释放流化床造粒技术在药物缓控释领域应用广泛,通过功能性包衣材料的应用,可以实现药物的定时、定位、定速释放。研究表明,所得缓释微丸体外释放符合一级释放与Higuchi方程,符合缓控释制剂的要求。05工艺优化:关键参数与控制要点流化床造粒和包衣过程的质量控制取决于多个关键工艺参数,包括干燥速率、气流速度、喷液速率和静床深度等。干燥速率是影响颗粒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口气流温度高,干燥速度快,就能够使用较快的喷雾速率。但引入高温气流时,喷雾液中直接蒸发的溶剂增加,成品密度下降,易脆碎,粒度变小。静床深度是指物料装入床内后占有的高度,它的大小取决于机械设计的生产量。一般情况下,静床深度应大于等于150毫米,因为过小就难以取得适当的流化状态。喷液速率则需根据物料装量和性状,以及引入气流的温度来选择,使物料接近临界含液量,保持良好的湿润状态。